舞台可以分为几个区位,从观众面对舞台来说,左边习惯被称为“上场口”或“上场门”,右边习惯被称为“下场口”或“下场门”。舞台场景或舞台调度给观众的印象是左强,右弱;前强,后弱。在剧场观看演出时,观众的眼光一般习惯于注意左边,总是把上场门一边的出场人物当作重要人物对待。某些专家想从生理上寻找这一答案,至今没有答案。那么我们就从舞台演出的惯例来寻求这种解释。人们从第一次观看舞台演出开始,就受到演出惯例的影响,重要的人物和重要的事件大都发生在某一个区域,长此以往,这种惯例就给人们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比如社会礼仪和社会习惯形成了中间的人物最重要这样的定势,皇帝、上司、领导者、年长者我们都会不自觉的将他们置于中间位置,拍照时更是这样,如果位置乱了,就会引起大家的不安。舞台区域的强弱不是绝对的,这里所感觉到的只是在静止条件下强弱的变化,随着空间的变化和导演的处理可以产生许多相反的强弱变化。就拿舞台上的最强区“中下区”为例,在这个区域里的演员表演对观众的压迫感和冲击力最强,观众的所有注意力几乎都会被处在这个区域的任务所吸引,导演也常常会将人物处理在这个区域出现加以强调。举个例子,我们在中下区安排十五名演员,右上区安排一名演员。在视觉上中下区的十五个人是非常强调的,给观众的冲击力也是最强的。而右上区的那一个人出于对观众影响最弱的区域。但我们将十五个人的视线全部转向位于最弱区的那一个人物,这是,舞台区域的强弱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位于最弱区域的人就成为整个观众注意的焦点,他所处的位置就成为了舞台的最强区。
舞台的语言不只是剧本和情节,舞台空间的构造、道具或布景的设置,灯光和声效的运用都可以成为一种意象,这种意象可以超越文字,形形色色,千变万化,丰富观众想像力,牵引他们到一个独有的意境中,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香港剧场的发展多元,近年亦开始探讨舞台美学,不少剧场工作者对这个影响欧洲大陆剧场发展深远的名词进行探讨,并以创作进行实验。当新的可能性正在酝酿之际,西九文化区也回应这个当下命题,于未来三年邀请非常林奕华联合举办「什么是舞台: 空间会说话」舞台美学系列。舞台美学(Scenography)一词源于20世纪的东欧,它不是一个单一舞台元素,而是揉合多个舞台元素而产生的一个专业名词。于执行上,舞台美学师(Scenographer)亦与剧场常见的布景设计、服装设计师等针对性岗位不同,他像一个集合不同技能并持独特美学的艺术家。
透过讲座、演出放映和大师工作坊,大众可以以一个新的切入点认识剧场,而透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解读舞台美学,剧场工作者则可以发掘更多从文字到视觉的可变性,借空间运用启发创意。整个「什么是舞台: 空间会说话」系列由非常林奕华艺术总监林奕华先生主持,带领参加者游走欧洲剧场,以当代知名的舞台设计师,包括荷兰阿姆斯特丹剧团的恩.瓦斯维费尔德(Jan Versweyveld)、德国柏林列宁广场剧院的Jan Pappelbaum等及其美学理念为开端,从观看欧洲剧场再延伸对香港剧场未来的想像。舞台空间艺术的目的人们对空间的理解并不太陌生 ,空间就是前后左右、上下高低、长宽深浅、近大远小的表述。而舞台空间是在一个特定的高、宽、深的三维物质空间中 ,通过艺术手段用戏剧表演形式在这封闭的有限空间中运用各种表演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和感官感受。